大秦在云南?!古印度之前世:大月氏治下开端,蒙古后裔莫卧儿在后。来华传教的佛教僧人不是天竺土著,竟是大月氏族人
“大月氏”究竟怎么念,一直以来说法不一。
当读作大月氏(shì)时,立刻有人出来就纠正,应读“大月氏(dà ròu zhī)。
大肉汁??
根据后来的考证,以前中小学历史课本的注音有误,大月氏正确读法应该念作“dà yuè zhī”(大越支),新版《辞海》已经纠正了。
好吧,今天的故事就从大月氏,而不是“大肉汁”说起。
元始(即西元,既然使用的汉平帝元始纪年,以后就用元始,不再使用所谓的西元)前2世纪以前,大月氏是一直生活在华夏西北部(约当今甘肃省兰州以西直到敦煌的河西走廊一带)的一支游牧部族。
甘肃酒泉马鬃山早期岩画,可能为大月氏所作
关于大月氏的来源,根据王国维的考证,月氏即《逸周书·王会解》中的“禺氐”、《穆天子传》、《管子》中的“禺知”或“禺氏”,《左传》中的“虞氏”,《魏略》称其为羌虏,《旧唐书》称其为戎。
一、大月氏西迁与贵霜帝国的崛起
秦及汉初,月氏崛起,势力逐步强大,与高原东部的东胡从两方面胁迫游牧于高原中部的匈奴,匈奴一度只能送质子于月氏。秦末,匈奴质子自大月氏逃回,杀父自立为冒顿(mò dú)单于。
元始前202年,西汉建立。
元始前 177年,与月氏一起生活在河西走廊地区的乌孙被月氏灭国,国王难兜靡被杀,人民亡走匈奴,王子昆莫被匈奴单于收养。
元始前174年左右,匈奴老上单于立,派右贤王领兵西征,击败月氏,杀月氏王,以其头骨制成饮器,月氏节节败退,最终被迫离开河西走廊,不断向西迁徙。而留在河西走廊的月氏从此被称为小月氏,此后逐步融入匈奴。
根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
“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妫水(阿姆河)北。其南则大夏(巴克特里亚地区)、西则安息(帕提亚帝国)、北则康居。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控弦者可一二十万。故时强,轻匈奴。
及冒顿立,攻破月氏。
至匈奴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西击大夏而臣之,遂都妫水北为王庭。其余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
元始前179-前157年,汉文帝执政期间,大月氏从祁连山出发,一路饱经风霜,几经周折,抵达今日阿富汗一带,并在当地站稳脚跟,建立大月氏国。
彼时,大月氏国人口不多,仅有40万左右。
根据《后汉书》卷八十八之“西域传”第七十八记载:
“大月氏国居蓝氏城,西接安息,四十九日行,东去长史所居六千五百三十七里,去洛阳万六千三百七十里。
户十万,口四十万,胜兵十余万人。
初,月氏为匈奴所灭,遂迁于大夏,分其国为休密、双靡、贵霜、肸(xī)顿、都密,凡五部翖(xī)侯。
后百余岁,贵霜翖(xī)侯‘丘就却’攻灭四翖(xī)侯,自立为王,国号贵霜。
侵安息,取高附地(喀布尔)。又灭濮(pú)达、罽(jì)宾,悉有其国。丘就却年八十余死,子阎膏珍代为王。复灭天竺,置将一人监领之。月氏自此之后,最为富盛,诸国称之皆曰贵霜。汉本其故号,言大月氏云。
高附国,在大月氏西南,亦大国也。其俗似天竺,而弱,易服。善贾贩,内富于财。所属无常,天竺、罽(jì)宾、安息三国强则得之,弱则失之,而未尝属月氏。《汉书》以为五翕侯数,非其实也。后属安息。及月氏破安息,始得高附。”
从上述记述可以看出,西迁至大夏的大月氏初期分为五部,即“休密、双靡、贵霜、肸(xī)顿、都密”。
大月氏虽然因为实力不济,在华夏故地的内卷战争中败北,但西迁后对付那边对手却是绰绰有余。
月氏战败后,其大部被迫逃至今伊犁河、楚河流域,打败了原居于当地的塞种人(塞伽罗里人),迫使“塞王远遁”,最后被撵到了天竺西北部建立了塞种州长国。
而后经过在当地一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其中的贵霜发展壮大,攻灭其余四翖(xī)侯,丘就却自立为王,于元始30年左右(东汉光武帝年间)定都高附(即今阿富汗喀布尔,高附与喀布尔同音异译),国号贵霜,后于元始46年迁都富楼沙(今巴基斯坦白沙瓦)。
贵霜王国建立后,势力蒸蒸日上,丘就却及其儿子阎膏珍,率兵东征西讨,西征安息,夺取了高附地,即今日阿富汗之喀布尔。
而后,又掉头向东出征,攻灭濮(pú)达、罽(jì)宾等国。
八十多岁的丘就却去世后,其子阎膏珍继承王位,又出兵攻占了天竺,并委任一名将领统领天竺,建立起一个疆域广大的帝国。
故《后汉书》卷八十八之“西域传”第七十八续载:
“天竺国,一名身毒,在月氏之东南数千里。俗与月氏同,而卑湿暑热。其国临大水。乘象而战。其人弱于月氏,修浮图道,不杀伐,遂以成俗。
从月氏、高附国以西,南至西海,东至磐起国,皆身毒之地。
身毒有别城数百,城置长。别国数十,国置王。虽各小异,而俱以身毒为名,其时皆属月氏。月氏杀其王而置将,令统其人。”
贵霜帝国的银币:真的不是什么古罗马来的啊
同理,波斯产的金币也不是什么古罗马帝国的,有些人就喜欢指鹿为马
元始十世纪波斯布韦希王朝巴哈·道莱金币,俗称布益王朝或白益王朝金币
巴哈·道莱(Baha\' al-Dawla)是Abu Nasr Firuz Kharshadh的称号(971-1012,Baha\' al-Dawla 意为“国之显赫”Splendour of the State) ,他是阿杜德·道莱的第3子,于988-1012成为王朝埃米尔,先后统治伊拉克、法尔斯和克尔曼。
近些年阿富汗币商带来国内大量这类金币,先至乌鲁木齐,然后分散到国内各地,价格也较低廉。
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出土的所谓“古罗马金币”大约有40-50来枚,但是通过中国文献对古波斯货币外开形的记录、古波斯与中国的密切关系、以及货币上文字的考证,研判这些金币均是属于古波斯货币无疑。
萨珊波斯喀瓦德银币(488-531年)
贵霜王国(Kushan Empire)疆域广大,北起帕米尔高原,南至大海;西与安息接壤,东与盘越国为邻。贵霜帝国几经衰败,最终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年(425年)灭亡。
二、鲜为人知的盘越国(汉越国)
根据《魏书·西戎传》记载:
“盘越国,一名汉越,正在天竺东南数千里,与益部相近,其人小与中国人等,蜀人贾似至焉。”
盘越国,又名汉越(Thanwat),位于天竺的东南,与汉朝时的益州相近,其人与中国人相同,蜀地商人可能到过这里。
其实,盘越国也称滇越国、腾越国,其地在汉晋时有专门从事中转贸易的贾人市场。
盘越人(滇越人)据说是古蜀人(秦朝灭掉那个古蜀国)迁徙过去的,他们自称秦人(祖宗来自秦岭一带,是古汉人),就是传说中六星红旗那个曼尼普尔邦一带。
当然,盘越国远不止今天的曼尼普尔邦那么大,而是包括了今日印度东北那加兰邦、曼尼普尔邦、米佐拉姆邦等七邦的大部分和缅甸西北部实皆省北部、钦邦等地。
盘越国的势力最东曾到达今缅甸北部的克钦邦,向西拓展到车离国,两国融合之后,更名为迦摩缕波国(Kamrup)。
盘越国西为车离国,即古东辉国(Danava)。
根据《三国志》记载:
“(车离国)乘象、橐驰以战”。
南朝宋代范晔《后汉书‧西域传》记载:
“天竺国,一名身毒……东至盘越国,皆天竺之地”。
根据《大唐西域记•迦摩缕波国》记载:
“迦摩缕波国,周万余里,国大都城周三十余里,土地泉湿,稼穑时播般核娑果那罗鸡罗果,其树虽多弥复珍贵。河流湖陂交带城邑,气序和畅风俗淳质。人形卑小容貌釐黑,语言少异中印度。”
“此国东,山阜连接,无大国都。境接西南夷,故其人类蛮獠。详问土俗,可两月行入蜀西南边境。然山川险阻,瘴气氛沴,毒蛇毒草,为害滋甚。国之东南野象群暴。故此国中象军特盛”。
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缅甸东北部、中国云南一带的傣族越过阿萨姆东部山脉,征服迦摩缕波国各部族,建立了阿洪王朝(Ahom),史称阿霍姆王国或阿萨姆王国。
因此,盘越国有几种说法,一说在今印度阿萨姆邦,即迦摩缕波国,或说今孟加拉国,另说在今上缅甸地区,又或今云南腾冲县境,其实都是有根据的。
但不论该国在何处,从其历史来看,都是华夏古人建立的国家。而他们的后裔,也将这里发展成为“大秦婆罗门”。
印度东北部七邦是以黄种人为主的地区,主体民族来源于汉族、藏族、傣族、缅族,统称为东喜马拉雅民族。米吉尔人主要居住在阿萨姆邦的米吉尔山地,自称阿伦(Arleng)或卡比(Karbi),“阿伦”意为山地居民。加罗人是藏族的后裔,他们的祖先起先迁徙到布拉马普特拉河谷,然后再迁到梅加拉亚高原的加罗山区。加罗语近似藏语,加罗人也使用藏文。
这些诸多民族的语言都属于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或壮侗语族,他们与中国同祖、同根、同俗,有着自己独特的属于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无论从人种、语言还是文化上,他们都属于华夏文化的一部分。
达成共识的藏缅语族有这样5个语群,即:藏-喜马拉雅语群、那加-博多-钦语群、羌-景颇语群、彝缅语群、克伦语群。
在这些地方游历,仿佛到了云南的某个县城,或是走进了某户藏民的家里,其相貌、方言、饮食、劳作、习俗等等,总会给人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传说中的曼尼普尔六星红旗
大约2400年前,华夏先民开辟了“蜀身毒道”(西南丝绸之路,蜀即四川,身毒,即天竺、印度),从腾冲出境经缅甸密支那,再到印度雷多,至伊朗、阿富汗,一直是中国通往南亚国家条件最优、路程最短的国际商路。
三、传说中的大秦,大秦婆罗门
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元始51年),哀牢王贤栗请求内属。
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元始69年),哀牢王柳貌再次请求内属,率众归附东汉。汉明帝遂以其地置哀牢县(在今云南省腾冲市、龙陵县、德宏州一带)、博南县(在今云南省永平县),并置永昌郡,永昌道从此开通。
永昌郡是当时东汉的第二大郡。
根据《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
“(永昌郡)其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有闽濮、鸠僚、僄越、裸濮、身毒之民”。
可见,东汉时,永昌郡便已有身毒之民居住。其后,永昌郡周边部族先后遣使至洛阳朝贡。
根据《后汉书·和帝本纪》中记载:
“永元九年(元始97年)春正月,永昌徼(jiào)外蛮夷及掸国重译奉贡。”
根据《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
“永元九年,(永昌)郡徼(jiào)外敦忍乙王莫延慕,遣使译献犀牛、大象。九年,徼外蛮及掸国王雍由调遣重译奉国珍宝,和帝赐金印紫绶,小君长皆加印绶、钱帛。
永初元年,徼外焦侥种夷陆类等三千余口举种内附,献象牙、水牛、封牛。
永宁元年(元始120年),掸国王雍由调复遣使者诣阙朝贺,献乐及幻人,能变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又善跳丸,数乃至千。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明年元会,安帝作乐于庭,封雍由调为汉大都尉,赐印绶、金银、彩缯各有差也。”
根据《后汉书·安帝本纪》中记载:
“永宁元年十二月,永昌徼(jiào)外掸国遣使贡献。”
根据《后汉书·顺帝纪》记载:
“汉顺帝永建六年(元始131年),十二月,日南徼外叶调国、掸国遣使贡献”。
掸国在哪儿?
在今上缅甸 (今缅甸东北隅尚为掸族居住区)。
傣族,古称“掸人”。汉时,这里有哀牢国,于东汉投归,设置了永昌郡。中国古代史书将傣族建立的部落或者城邦称为“掸国”或者“掸邦”。
注意,掸国人自言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
西人伪史称大秦即罗马帝国。网上此种论调千篇一律,多不胜数。
倘若大秦就是罗马帝国,那么敢问,罗马帝国在云南?!
根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从南诏国都羊苴咩城(云南大理)通过印度主要有两条线路:
“自羊苴咩城西至永昌故郡三百里。又西渡怒江,至诸葛亮城二百里。又南至乐城二百里。又入骠国境,经万公等八部落,至悉利城(在今缅甸抹谷附近)七百里。又经突旻城(在今缅甸中部蒲甘)至骠国(国都在缅甸南部卑谬)千里。
又自骠国西度黑山,至东天竺迦摩波国(《大唐西域记》译作迦摩缕波国,国都在今印度阿萨姆邦西部高哈蒂一带)千六百里。
又西北渡迦罗都河至奔那伐檀那国(在今孟加拉国境内)六百里。又西南至中天竺国东境恒河南岸羯朱嗢罗国四百里。又西至摩羯陀国(国都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附近)六百里。
一路自诸葛亮城西去腾充城(云南腾冲)二百里。又西至弥城百里。又西过山,二百里至丽水城(在今缅甸克钦邦伊洛瓦底江东岸达罗基)。
乃西渡丽水、龙泉水,二百里至安西城(在今缅甸克钦邦孟拱河西岸孟拱)。乃西渡弥诺江水,千里至大秦婆罗门国(在今印度东北部)。
又西渡大岭,三百里至东天竺北界个没卢国。又西南千二百里,至中天竺国东北境之奔那伐檀那国,与骠国往婆罗门路合。”
所以,大秦也好,大秦婆罗门,其地理位置都十分明确,一个就在云南(以及与缅甸接壤一带),一个在印度东北部。
什么时候大秦跑到欧洲去,摇身一变成了罗马帝国了?
根据法显《佛国记》以及其他史料的相关记载,大致可知,贵霜王国与盘越国之间,应以恒河为界。
而根据《后汉书·西域传》的相关信息可知:
1)古代印度、古代巴斯基坦一带,有数百城、数十国,可谓方国林立。
2)大月氏在阿富汗建立贵霜帝国后,通过不断征战,迫使这些小方国陆续臣服,成为其藩属。
3)除印度东部部分地区之外,大月氏征服了印度其他地区、以及巴基斯坦。
注意,来自中国西北的大月氏的疆域,与来自中国西南的中国人建立的盘越国疆域,两两相望,居然只隔了一条恒河!
一言以蔽之,自元始元年起,几乎整个印度次大陆,便被来自中国的不同部族所统治。
由此,天竺这个地区,进入中国了史书和文人游记,诞生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天竺也开始了与中国的密切联系与往来。
四、佛教传入中国的故事——不同的版本
是印度僧人把佛教传入中国的吗?
不,并不是。
来中国传教的,并非土著印度人,而是大月氏人,是受大月氏王派遣的。
根据《魏书·西戎传》记载:
“临儿国,浮屠经云: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曰,复立者其人也。”
搞了半天,建立贵霜帝国的大月氏人,还是心心念念,又派人回来了。
当年来华传教的绝大部分僧人,皆是广泛意义上的月氏人。
返回故土后,他们和他们的中国弟子,为了刻意强调自己的族属和师承关系,特地创立了所谓的“教”姓。
自称来自月支(月氏)的,以“支”为姓,比如月支人支谶;
自称来自天竺的,以“竺”为姓,比如来自中天竺的竺法兰;
自称来自安国的,以“安”为姓,比如安息国王子安世高;
自称来自康国的,以“康”为姓,比如祖籍康居的康僧会。
而统一以“释”为教姓,是从前秦著名高僧道安法师(元始312年-385年)之后才逐渐形成的。
基本上,不论来自何方的西域佛僧,皆出自大月氏的势力范围。
东汉永平七年(元始64年),天竺正处于大月氏统治之下。一天夜里,汉明帝(又称孝明帝)夜梦金人,遂于次年(永平八年)郎中蔡愔(yīn)、博士弟子秦景等十八人远赴天竺求法。
汉明帝刘庄
在乌孙古道(即乌孙国至龟兹国穿越天山南北的古道)上,使团遇见在西域传教讲法的两位高僧摄摩腾、竺法兰。
乌孙古道
永平十年(元始67年),一行人用白马将《四十二章经》驮至都城洛阳。
汉明帝刘庄躬亲迎奉,宣委鸿臚,以陈国礼,于城西雍门外三里建白马寺,命二尊者居之。此为汉地有寺院之始。
根据范晔《后汉书·西域传》记载:
“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
根据晋代袁宏所著《后汉纪》记载:
“初,帝于梦,见金人长大而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其形长大,而问其道术,遂于中国图其形像。”
根据《资治通鉴》卷第四十五记载:
“初,帝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因遣使之天竺求其道,得其书及沙门以来。”
《大正藏》第十七册《四十二章经》的序文记述【日本大正13年(1924年),高楠顺次郎和渡边海旭组织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小野玄妙等人负责编辑校勘,1934年印行】:
“昔汉孝明皇帝,夜梦见神人,身体有金色,项有日光,飞在殿前,意中欣然,甚悦之。明日问群臣,此为何神也?有通人傅毅曰:‘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曰佛。轻举能飞,殆将其神也。’于是上悟。
即遣使者张骞、羽林中郎将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
不过,这段序文中有几处明显的错误:
1)张骞是西汉人,不可能穿越到东汉,再去西域取经;
2)傅毅是汉章帝时才出仕,明帝永平年间,他还在平陵(陕西咸阳西北)埋头苦读。
3)求经之人与《资治通鉴》记载有出入,使团领衔的是蔡愔(yīn)和秦景,而不是王遵。
经过两三百年的孕育,至南北朝时,佛教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
南北朝时期,随着来华的月氏僧人越来越多,中原想趁机出人头地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就出现了“西天取经”的热潮。
五、大唐藩属之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唐时,天竺对大唐臣服,华夏人进入天竺,大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因此,无数中国僧人西天取经,无数“天竺”人等来华谋生、求学、做官,使节商旅之往来更是络绎不绝,中国与天竺的交流,进入高峰。
根据《唐会要》记载,大唐统治下的各藩国必须定期入朝报告工作。
“故事(按以前惯例),西蕃诸国通唐使处,悉置铜鱼,雄雌相合,各十二只,皆铭其国名,第一至十二。雄者留在内,雌者付本国。如国使正月来者,赍第一鱼。余月准此,闰月赍本月而已。校其雌雄合,乃依常礼待之。差谬,则推按闻奏”。
朝廷给各藩属国颁发了特制的十二只铜鱼,每只铜鱼一分为二,一半留在朝廷,另一半给蕃国。这十二只铜鱼分别在一至十二月使用,哪个月份到长安,便使用相应月份的铜鱼。到长安后,与存于朝廷鸿胪寺的相合,再正式汇报工作;若合不上,则要进行严密的调查后再行处理。
唐朝对大小蕃国的军事控制权,制度非常明确。
根据《唐六典》记载:
“八宝:一曰神宝,所以承百王,镇万国;……五曰皇帝信宝,徵召臣下则用之;六曰天子行宝,答四夷书则用之;七曰天子之宝,慰抚蛮夷则用之;八曰天子信宝,发蕃国兵则用之。(《汉仪》又云:“……有事及发外国兵用天子信玺,封拜外国及徵召用天子行玺,赐匈奴单于、外国王书用天子之玺……”)。
即皇帝玉玺有八个,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玉玺,调动蕃国军队出征时的圣旨上,盖“天子信宝”的大印;征召蕃国君臣入京、册封蕃国国君等圣旨,则盖“天子之宝”的大印;答复蕃国的圣旨,盖“天子行宝”的大印。
各蕃国必须按照制度,为朝廷训练军队。朝廷任命各国国王为都督,战时凭“征发符信”跟随出征。
天授二年(元始691年),天竺五国的国王,齐聚长安,觐见武则天。
你可能很难想象,南天竺国王指挥怀德军作战时,其身穿的是大唐官员的官服。
根据《新唐书·天竺传》记载:
“玄宗诏赐怀德军。使者曰:‘蕃夷惟以袍带为宠’。帝以锦袍、金革带、鱼袋并七事赐之”。
南天竺使者说:在我们那儿,以能穿上朝廷赏赐的官服袍带为荣。
南天竺新国王利那罗伽宝多继位,需先派使者到朝廷请示,在朝廷派出官员予以册封后,才能正式继位。
根据《法苑珠林》记载:
“粤以大唐贞观十七年三月内爰发明诏,令使人朝散大夫行卫尉寺丞上护军李义表、副使前融州黄水县令王玄策等,送婆罗门客还国。
……至十九年正月二十七日,至王舍城,……因铭其山,用传不朽。欲使大唐皇帝与日月而长明,佛法弘宣共此山而同固。
其辞曰:大唐出震,膺图龙飞。光宅率土,恩覃四夷。化高三五,德迈轩羲。高悬玉镜,垂拱无为。(其一)……览华山之神纵,勒贞碑于崇岗。驰大唐之淳化,齐天地之久长。(其五)”。
贞观十九年,王玄策等人奉旨出使印度,在佛教圣地王舍城立碑,碑文透露的含义十分明了,此乃大唐属地。
《法苑珠林》又云:
“此汉使奉敕,往摩伽陀国摩诃菩提寺立碑。
至贞观十九年二月十一日,于菩提树下塔西建立,使典司门令史魏才书:‘大唐牢笼六合,……是故身毒诸国,道俗归诚。皇帝愍其忠款,遐轸圣虑。乃命使人朝散大夫行卫尉寺丞上护军李义表、副使前融州黄水县令王玄策等二十二人,巡抚其国。……身毒稽颡,道俗来王。……’”
唐太宗专门派使臣王玄策等二十二人,巡抚其国,即到印度检查督导,还在佛教圣地摩伽陀国摩诃菩提寺立碑。
明代郑和下西洋,多次经停古印度,进一步促进了中印之间的友好交流。
其后不久,蒙古人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在印度建立古印度文明的最后一个王朝,即莫卧儿帝国(1526年-1857年)。
回顾古印度的历史,在英国人到来以前,整个南亚次大陆在最近一千多年的时间里,都长期受到华夏文明的直接影响。
这一点毋庸置疑。
英国人殖民印度后,根据西方的需要,年轻的印度文明开始变得越来越古老、越来越悠久,先是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炮制出了一个“雅利安”,接着又从《大唐西域记》中寻找灵感,最后创作出了哈拉帕文明、印度河文明。
印度考古学家经过将近百年的努力发掘与寻找,至今没有发现任何雅利安人在16世纪之前曾经进入过印度的证据。不但没有找到,反而意外发现拥有高度文明的黑发、栗目、黄肤的华夏人种很早就曾统治过印度,并在那里建立了很大规模的城市的事实。
印度所谓白种人的特征是16世纪后进入南亚殖民的白人,与黑发、栗目、黄肤的人种、以及黄黑混血人,三者之间再次混血杂生的遗腹子。
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都知道西元五世纪之前南欧以及整个欧洲大陆上没有金发碧眼、白肤人种的族群存在。考虑到遗腹子的关系,西人在编造伪史时就特意鼓捣出了一个所谓的“种姓制度”。其实,16世纪之前,那片地方是没有种姓制度的。
昆羽继圣,公众号:昆羽继圣农夫与蛇:郑和舰队向欧洲播撒文明的种子,意大利因中国吃上大米,得到了历法、海图,农业造船等诸多技术。然而,蛮族甜头一过,野心毕露
在大月氏人进入古印度前,古印度就是一盘散沙,根本没有任何信史记录可以证明那里存在一个统一的笈多王朝(Gupta Dynasty,约元始320年—约540年)。西人创作的大月氏人统治古印度前的所谓历史,纯属无凭无据的虚构。
正如简无思在《西方历史的幻灭》中所说:
“拨开其表面的光鲜描述,如果以独立的观察,自由的思想,严谨的态度,勇敢的精神,去面对西方历史的真实性,那么,任何一个来自拥有深远而又严谨历史记录传统的中国人都会发现,西方民族只有300-500年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可信历史。在此之前,教科书中所描述的西方历史从方法学的角度来看,本质上属于构建和篡取。”
不过,从目前的研究和考证来看,即便是西方那三五百年的历史,都不一定是可信历史,鉴于他们在18-19世纪屡屡造假,其真正的可信历史也许还要大大推后,1800年以前都未必可信,还要细细甄别。
举目四望,唯有华夏文明,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关注我,关注《昆羽继圣》四部曲,关注文史科普与生活资讯,发现一个不一样而有趣的世界***